
  春風(fēng)漸起,秦嶺大散關(guān)下的小山村溫暖萌動。渭濱區(qū)神農(nóng)鎮(zhèn)大灣鋪村就坐落在這里,移步入村,村口木亭上的一副對聯(lián)顯示出當(dāng)?shù)厝说淖院溃洪T前綠水流將去,屋里青山跳出來。真可謂:青山綠水,寶地;文雅有趣,靈氣。再看附近廊亭上的一副對聯(lián),更令人難忘:若不撇開終是苦,各要捺住方成名。亭中小坐,平心靜氣,戒驕戒躁,悠然自得。
  剛到村口,一股股文化氣息直入胸懷。
  大灣鋪村緊鄰清姜河,順秦嶺余脈而建,歷史悠久,曾是兵家必爭之地。也許正因為如此,村里的墻壁上才敢寫出“古今傳說皆風(fēng)采,往來談笑盡鴻儒”的語句。村中一位長者說,別小看了這個只有 700多人的村子,近幾年出了十多個博士和碩士啦!
  村道整潔,院落利索,就連不遠(yuǎn)處山坡上的核桃林,也擺出秀美的身姿。順著村道前行,一大段文化墻特別引人注目,“上古大灣鋪,雍州陳國轄,商末劃西岐,周改古 弓魚國,戰(zhàn)國屬陳倉……”五言或七言詩,配上生動的漫畫,記載了大灣鋪“村史”,形象地展示了村子的歷史變遷和經(jīng)濟(jì)社會發(fā)展成就。一群小孩聚集在文化墻前,讀著朗朗上口的詩句,討論著發(fā)生在此地的故事,眼神時而驚訝,時而向往。“娃娃伙,好好學(xué)!咱村有這么多的歷史,沒事的時候,多看看,長大了多爭光。”一位孩子家長邊走邊說。
  這段文化墻,來之不易。去年年初,村里籌備此事時,不想復(fù)制和照搬別人,村干部就和村民們商議,有村民建議,用文化墻來傳播村里的歷史,這樣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村里的過去。村干部采納了村民的意見,并找到村里的“文化人”張季潤,希望其內(nèi)容由他來寫。
  今年 59歲的張季潤,高中畢業(yè),從小愛好文學(xué)。他說,我用了兩個多月時間,到檔案館查閱相關(guān)的歷史文獻(xiàn),以及地方志,還走訪了一些 80歲以上的老人,最終寫了 36首詩,這些詩把我村歷史文化基本都展現(xiàn)出來了。如今,大灣鋪村建成的數(shù)百平方米與眾不同的文化墻,在寶雞小有名氣,常有人慕名前來參觀。
  大灣鋪村的歷史文化,滋潤了每位村民的心田,崇德尚禮,知書明理,修身齊家,在這里扎下了根。每年都會涌現(xiàn)出一批好媳婦、好公婆、好村民;十年來,村民中無一人吸毒或犯罪,是遠(yuǎn)近聞名的“治安模范村”。
  文化墻上的幾句詩,道出了當(dāng)?shù)厝说男那椋涸侣淙丈簼M天,青山綠水夜不眠。古道旮旯變遷事,馱騾不見轎車還。(江風(fēng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