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斷頭路”通了,早高峰縮短15分鐘;小游園多了,居民散步有了好去處。前不久,金臺區(qū)宏盛路的貫通,不僅為周邊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,也贏得了大家的稱贊。近年來,我市大力實施老舊小區(qū)改造、鄉(xiāng)村道路硬化等民生工程,市民幸福感顯著提升。這些民生工程關乎群眾冷暖,其成效如何,還得用民心這把尺子來衡量。
以民心為尺,要傾聽群眾呼聲。民生工程的服務對象是老百姓,真正了解群眾需求,才能精準發(fā)力。例如金臺區(qū)面對群眾反映強烈的“斷頭路”問題,成立工作專班積極協(xié)調解決歷史遺留難題,推動宏盛路等路段貫通。同樣,在老舊小區(qū)改造中,前期充分征求居民意見,根據(jù)不同小區(qū)實際情況和居民訴求個性化制定方案,從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出發(fā)解決問題,這樣,大家就能看到變化,也得到了實惠。
以民心為尺,要注重工程實效。民生工程不是“一陣風”,不能只追求短期效果,要經得起時間和群眾的檢驗。從宏盛路的貫通,到近三年金臺區(qū)相繼打通33條“斷頭路”,再到團結運動公園等一批綠地同步建成,這每一條路、每一處游園,都連著群眾的獲得感。早高峰縮短15分鐘,看似細微,卻能減少上班族的趕路焦慮;街角新增的一片綠地,或許不大,卻能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休閑與放松。反觀有些地方,一些設施缺乏后續(xù)管理,設備閑置,成為擺設。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只注重工程完工,卻忽視了群眾的實際使用體驗,沒有把“群眾滿意”作為衡量標準。
民生工程,一頭連著城市發(fā)展,一頭系著百姓福祉。只有以民心為尺,才能確保民生工程符合百姓意愿,滿足群眾需求。倘若脫離了民心這個根本,民生工程就可能成為面子工程、形象工程。期待相關部門把每一項工程都能建成民心工程、暖心工程,讓市民在城市發(fā)展中享有更多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。(海欣)